林农手中的《林权证》始终放在箱底“睡大觉”,曾是安徽省宁国市的真实写照。
2006年,宁国市作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开始确权发证为主的改革任务,全市集体林地确权到户面积258.9万亩,已发放林权证85753份,涉及农户56681户。然而,由于林权流转程序不合法、不完善或没有资质评估,林业生产周期较长、投入大、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刚发到手的《林权证》成了摆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如何让“睡大觉”的林权证“醒”过来,真正成为提高林农收入、推动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宁国开始在林权流转上做文章。
针对山场发证后林权流转日趋活跃的现状,宁国市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林地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加大指导力度,确保林地流转依法开展。
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是宁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市政府印发《林权流转管理办法》,鼓励各类主体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流转林权,盘活林木资产;同时规定流转的地类、林种和基本形式,严格审核把关;国有和集体统一经营的山场流转,须经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避免“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2012年,全市印发《关于规范林权初始登记和林权变更登记发证工作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林权登记、流转变更程序、要件、审核等。
为做好林权流转服务,宁国成立具有丙级资质的林业勘察设计室,并于2009年与安徽东南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安徽东南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森林资源评估中心,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2012年,与安徽永涵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开展流转前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促进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正常竞争、合理收费。此外,宁国市在全省率先组建林业要素市场和林地资源收储中心,设立政策咨询、科技服务、变更登记、资源评估、抵押贷款等窗口,为林权流转提供全方位服务。市农业产业化政策持续对规模流转林地给予奖励,促进规模经营。
与此同时,宁国市以林业要素市场为主要载体,建立信息采集发布网络,由基层林业工作站收集山场流转信息,集中反馈到林业要素市场,再向社会公开发布,并接受委托开展林权流转拍卖等业务。
全市各林业龙头企业抓住机遇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流转建立起一批标准化的示范基地。目前宁国市林业企业基地面积超过50万亩,其中詹氏食品、恩龙林业集团等基地面积均超过万亩。各企业精心培育山核桃、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以及油茶、香榧等林业新型产业树种,通过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培育、集约化经营,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3年,宁国市林地流转2.4万亩,林改以来共流转15.47万亩。林改后全市林权价值得到大幅提升,林地租金从原来的每年每亩5元-10元提升到30元-100元。
如何获取金融资本支持是深化集体林改的重点课题。从2006年起,宁国积极探索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解决造林育林资金难题。
通过召开金融、林业联席会议,对金融机构下达林业贷款指导意见,按贷款余额年终给予奖励等方式,积极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在市场拓展后,重点加大金融监管和政策扶持,对林权融资单位和个人优先安排贴息及相关项目,降低林权融资成本。目前,宁国市10多家金融机构都已参入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宁国市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林权抵押贷款办法》、《林业信用贷款管理办法》、《农户造林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进行规范管理。印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业务风险鼓励暂行办法》,通过林业部门和村组密切协作,严格控制抵押林权的处置,防控融资风险。
同时,宁国市积极开发信贷产品,其中既包括国有控股银行,也有民间金融机构参与。涉林融资由单一的林权抵押贷款,发展到林权担保、林农信用、第三方担保、林农联保贷款等多种类型;抵押的林权由单纯的林木资产扩展到经济林、竹林、苗木和林地经营权;贷款用途从单一的基地建设向现有林培育,低产林改造,林产品收购、加工、营销等多方延伸。
目前,宁国市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540多起,抵押贷款融资金额7.11亿元,实现了林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重大转变,也为林农造林育林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