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无处栽树,江苏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在石头山上种出森林城市,盐碱地里栽出生态长廊,在生态薄弱的城乡开辟新战场,江苏人以智慧和勇气,以最富有激情的攻坚,为绿色江苏壮行。
进军石山:艰难复绿变青山
石质山被业内专家认定为不可造林之地,也不是大树生命存活之地。但江苏人硬是不信邪,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座座石山变成了青山。
徐州是江苏石质荒山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之初,这块通衢之地山荒岭秃、岩石裸露,全市的绿化率不到1%。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徐州百万名群众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让60多万亩荒山秃岭披上绿装。
徐州人在尝到生态改善的成果后,开始对剩余的10多万亩未绿化的荒山打起了主意。专家告诫,这些含石量在85%以上、裸露率70%以上,被国家林业局列为暂不宜造林的荒山,是“绿不起来的山”。
徐州人生性坚毅,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2007年,徐州市政府启动“青山、绿水、蓝天”工程,举全市之力“二次进军荒山”。为了让绿色尽染每一座山头,徐州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引进科技、创新机制,破解石山造林的道道难题。
面对石多土少树往哪儿栽的第一道坎,徐州用钢钎撬、炸药炸,挖石头下山,运客土上山。机械到不了的陡坡地,上山下山全凭人背肩扛。曾经20人的造林队,半天的时间只栽下一棵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干旱缺水导致成活率低的难题,徐州全面配套水利设施,从山脚、山腰到山顶,每隔一段距离修建一座蓄水池,引水上山。不仅如此,所选用的绿化树种,均为耐瘠薄且抗旱能力强的新树种;植树造林时,保水剂、生根粉全部配备。多管齐下,干旱缺水的问题迎刃而解。
成活率的提高还有赖于机制的创新。徐州采取市场化运作,面向全国招标专业绿化施工队伍,并签订3年的工程合同,待期满移交时,清点树木按棵算钱,石山造林成活率从原来的20%迅速提升至90%以上。
战胜石山,考验的不仅仅是徐州的能力,还有决心。徐州市区石质荒山绿化平均每亩投资高达4500元,重点山头每亩投资甚至高达上万元,但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徐州大手笔投入。
据统计,“二次进军荒山”以来,徐州财政以4.6亿元的高额投入,绿化了11.2万亩的石质荒山,全市荒山绿化全面告捷。
如今的徐州,乱石嶙峋的荒山已被松林翠柏覆盖。7年奋战,徐州的森林覆盖率跃居全省第一,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国字号荣誉接踵而来。一个曾被灰色笼罩的“石头城”实现了绿色转身。有专家称,徐州生态格局的变化,改变了气候条件,年降水量明显增加,相当于徐州城向南迁移了400公里。
“徐州石山造林的成功,是全省绿化荒山建设的一个突出代表。”江苏省林业局副局长葛明宏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绿色江苏建设10年来,全省对石质山这类“硬骨头”的荒山绿化——攻坚,绿化空间被逐步打开,基本实现了荒山绿化全覆盖。
挺进滩涂:盐碱地上设战场
见缝插绿,应绿尽绿,江苏还有其他潜力可挖吗?据江苏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郑阿宝介绍:“被常人看做是不可造林的沿海滩涂,是江苏另一处绿化新战场。”
江苏是我国海岸滩涂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1/4,而且令人惊奇的是,它每年还以3万至4万亩的速度淤长,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淤长型沿海滩涂,更是江苏乃至全国极其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据郑阿宝介绍,2009年,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晋升为国家级战略,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江苏坚持生态优先,加大生态建设规划用地比重,为植树造林预留了空间。
占据全省滩涂面积75%的盐城市,无疑成为江苏沿海绿化的重点。2010年,盐城在进军沿海的号角中启动了绿色沿海建设,将滩涂成片造林列为重点建设项目的第一位,提出了在沿海五县建设万亩新林场的目标。
面对一直以来无数树苗“前仆后继”,盐城滩涂造林深陷“春天栽,夏天黄,秋天死,来年再栽”的恶性循环,如何对被视为“绿化禁区”的沿海滩涂破局?
以科技为突破口,盐城反复试验、研究实践。几年间,排盐、隔盐、降盐技术和耐盐、抗盐树种不断更新,并探索出成功经验。通过改良土壤,海滨盐碱滩地土壤含盐量快速降至0.3%以下,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扭转了耕地取土造林的破坏现象,打破了江苏滩涂成片造林难的僵局。
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盐城在生态脆弱区域,大面积开展滩涂造林。为了改善生态,盐城甚至不惜关停部分芦材公司,用短期的经济损失换取长期的生态效益,在芦苇滩上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有效地加强了城市与农田的防护力。
如今的盐城,通过几年的绿色沿海建设,曾经“雨后水汪汪,干旱冒盐霜”的荒碱薄地,变成了林茂竹翠、鸟语花香的绿洲。响水、大丰、射阳3个县已完成新林场的建设,新林场造林面积达3.5万亩。在中度盐碱地示范防护林带,造林地含盐量由3%。下降为0.8%。。
“江苏盐碱地造林技术已比较成熟,当前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居高不下的造林成本降下来。”葛明宏告诉记者,通过采用乡土抗盐树种绿化,已经有效降低一部分造林成本。目前,江苏科研团队还在积极尝试,希望将秸秆和太湖蓝藻利用到滩涂造林之中,在解决两大生态公害、降低成本投入的同时,有效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提高造林成活率。
显然,江苏沿海滩涂造林还将带来更大的突破和精彩。
深入城乡:薄弱环节补短板
“人口密度大、绿化景观差”,乡镇与城乡结合部沦为绿化死角,这一尴尬情形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江苏也难以幸免。
随着绿色江苏建设的实施,城市绿化和农村绿化成果日益凸显,为使短板变长,江苏逐渐将重点转向绿化薄弱区域的城乡结合部,进一步提高生态、景观效果。
常州市先知先行已有所突破。在建设“绿色常州”过程中,常州坚持城乡统筹,城市、乡镇与农村三大区域不仅同时启动造林绿化工程,且力度非常之大。
2008年,全市重点实施了城乡绿化十大工程,紧接着2009年开展了城乡绿化八大工程,2010年常州乘胜追击,再次启动城乡绿化五大特色工程。3年间,全市每年投资近20亿元,乡镇绿化均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工程推进。
通过工程带动,常州不仅让城市与农村绿了,而且城乡出入口、乡镇也随之绿了起来,乡镇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建成的园林城镇、生态乡镇和绿色集镇越来越多,城乡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大幅提升了常州的综合竞争力。
在薄弱环节上开刀,江苏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开始了行动。
江苏省林业局局长夏春胜表示,从今年开始,借力全省重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江苏林业积极促进各地,将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有生命的重要基础设施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中,这将大大推动城乡绿化工作的开展。
进攻,突围。面对绿色江苏建设中的重重困境,江苏展示出不凡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掣肘绿色发展的难题。绿色空间的逐一打开,让地少人多的江苏绿意渐浓。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