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荣 摄
河流湿地代表——
贵州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
探索山地河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贵州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武陵山区。东起乌江支流白泥河,向西至白泥河与乌江交汇口,南起乌江沿河向北至麻阳河口,包括乌江部分主河道、支流及周边河漫滩和部分峡谷。
公园以低山河流为主体,与周边森林组成独特的湿地与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乌江两岸耸立的喀斯特地貌和山峦岩壑幽深,纤道绝壁,怪石嵯峨,银泉飞瀑,水光鸟影;白泥河滩洲交错,岸边古树多姿,民居与水紧密相依,共同构成了一幅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18年,贵州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经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将有效保护乌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长江流域珍稀的鱼类资源和鸟类资源,发挥乌江调蓄洪水、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效益。浓郁土家风韵和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有效带动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山地河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典范。
湖泊湿地代表——
贵州黔西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
串联百余个高原淡水湖泊的海子群
海子,是对高原上湖泊的统称。贵州黔西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是由喀斯特高原地区连片分布的诸多海子形成的天然湖泊湿地,串联了大海子、柯家海子、甘家海子等大小不同的100多个湖泊。
水西海子群是贵州高原上十分稀缺的资源。其稀缺在于,贵州61.9%的土地为石灰岩组成的岩溶地貌,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时,会形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因此,高原上的海子犹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非常难得。这里的海子是由喀斯特岩溶洞穴塌陷而成,常年无河流注入,单纯靠大气降水、季节性河流汇入。河水凿穿了坚硬的石灰岩,形成多条地下暗河,海子间通过地下暗河相互连通,形成奇特的生态链条。
遍布公园的海子,为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条件,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饮用水源地,对维持乌江流域的水质、水量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沼泽湿地代表——
贵州纳雍大坪箐国家湿地公园
乌江上游的隐形水库
贵州纳雍大坪箐国家湿地公园,是云贵高原中山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山顶上的沼泽湿地有着强大的蓄水能力,持续地为河流供给水源,被誉为“乌江上游的隐形水库和碳库”。
泥炭藓、金发藓和曲尾藓等43科75属157种藓类是大坪箐沼泽湿地的“灵魂”。降雨时,藓类能吸收超过自身体重30倍的雨水,贮存在叶片或假根间的空隙中,饱和蓄水量达到70.3吨/公顷。天晴后,藓类又缓缓地将水分吐出,形成地表径流,再汇成一条条溪流顺着山势流淌下去,集聚于区域最低处形成飞瀑,飞瀑跌入谷底汇入河流,最后汇入乌江。
大坪箐沼泽湿地,是中国特有濒危水生蕨类植物——云贵水韭的重要栖息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珙桐种群栖息地。2018年,贵州纳雍大坪菁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对恢复和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综合效益将发挥重要作用。
人工湿地代表——
贵州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
中国最大的鸳鸯越冬地
贵州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石阡县枫香、五德、坪山三乡交界之地的山腹间,鸳鸯湖是修筑山坪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是中国最大的鸳鸯越冬地。
盘旋于峰峦山腰的鸳鸯湖,湖湾蜿蜒隐秘,植被高大茂密,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每年9月初,北方的鸳鸯种群陆续飞到鸳鸯湖来越冬,次年4月初又陆续北归度夏,也有部分鸳鸯对环境产生了适应性,在此世代繁衍生息。
通常情况下,鸳鸯在树洞中筑巢,但鸳鸯湖的鸳鸯却有更好的选择。湖两岸的悬崖峭壁上,自然形成的石洞众多,最大的石洞可容纳3只以上的成年鸳鸯。比起树洞,石洞的防风、防潮功能更佳,人类和天敌难以接近,成为最佳的天然育儿所。
鸳鸯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还在于当地世代传承的生态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仡佬族有敬雀习俗,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敬雀节”。在公园周边,常常能看见居民在田间劳作,而鸳鸯在旁边觅食的场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