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为杜仲科,杜仲属落叶乔木。世界仅在中国一属一种,属我国特产。是名贵中药材,为珍贵的经济树种。
集安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通化市最南部。位于东经125°45′—126°30′,北纬40°52′—41°36′之间。由于濒临黄海、渤海、日本海,所以,深受海洋的影响,成为特殊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与海洋性季风交混湿润区。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降水量为947㎜;年湿润系数为1.89;年平均日照时数2284h;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9×108j/㎝2;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10℃活动积温3142℃,持续167天。
集安市从1996年开始进行引种栽培实验研究,通过15年的研究观察和对树干解析分析,认为杜仲引种到集安,长势良好,各项指标达标,完全可以适应生态环境。所含的多种维生素和安基酸、氯原酸、蛋白质,很多成分优于南方杜仲。经吉林师大分析测试中心检测,含ca12160.3 ug/g、p4296.5 ug/g、k9134.7ug/g、na15099.2ug/g、mg3570.0 ug/g、cu7.28ug/g。
为引种开发杜仲资源,规范苗木生产和市场,提高苗木商品质量,推动杜仲特色药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1-1993》规定的格式、结构和内容编制。
本标准由集安市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集安市杜仲栽培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绪成、孙科才、陈俊松、李金清、肖佩民、王学安、王占海、张俊凤。
本标准2010年03月15日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集安市林业局负责解释。
杜仲苗木培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杜仲育苗的种子来源、质量要求、种子处理、圃地选择、圃地准备、播种量、播种方法、覆盖、田间管理、苗木出圃、检验方法、标识、运输和包装。
本规程适用于集安市内露地杜仲苗木的培育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22/ t815 母树林营建技术规程
db22/ t838 林木种子检验技术规程
db22/ t818 育苗技术规程
db22/ t82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实生苗
用种子播种繁殖培育而成的苗木。
3.2播种苗
以人为的方法用种子培育的苗木。
4 苗木培育
4.1 种子
4.1.1 种子来源
4.1.1.1母树选择
在优良林分中选择15年~30年生,生长健壮、树皮光滑、具有种间优势的上层树木,作为母树进行采种。
4.1.1.2母树林的建立
引种树种成功后,要想在区域内推广,就要有适应本地条件的良种,因此,精选优良母树,建立具有良好遗传基因的种子基因库,是决定该树种能否在本地区顺利推广的关键。
具体做法是:
①、在现有的杜仲林内按标准精选良种母树(优树),定株挂牌,进行采种育苗,在这些苗木中再选取优良超级苗为定植苗,到选好的母树林基地进行定植。因杜仲雌雄异株,雌雄异株要进行合理搭配,雌雄比例为4:1。
②在树木生长到2—3年时,选超级幼树,在树干1.5—2米处剪去主导枝,嫁接成龄超级树的枝条,嫁接方法采用形成层贴接法。嫁接成活后,剪去原树干其它枝条,第二年~第三年可剪掉嫁接后长出枝条的某一段,培养嫁接后的侧枝,增大结实面积。
4.1.1.3种子的采集
成熟种子的基本特征是:果皮呈栗褐色、棕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种粒饱满,胚乳白色,子叶扁平筒形,米黄色。采种时间,在11月5日左右,树叶大部分落净。
4.1.1.4种子的调制
种子采集后,挑出果枝、果梗等杂物,放在通风阴凉处阴干,忌用火烘和烈日爆晒干燥。种子阴干后即可装代放在通风干燥的库房保存。
4.1.2 种子质量
种子净度不低于85%,种子发芽率不低于60%。干燥种子的含水量10—14%。
4.1.3 种子检验
执行gb/ 2772的规定。
4.1.4 种子消毒
4.1.4.1净种
播种催芽前需要净种,其做法是,将贮藏的种子放入冷水中浸种8小时。
①沉落的为饱满种子,将悬浮于沉落种子上面的种子捞出,放入另一个容器中继续浸泡16小时,沉落的的为亚饱满种子,捞出瘪种。将饱满种子与亚饱满种子分别进行处理、分别播种。
②用一半圆能打开的筛帘,伸到沉落容器底部种子的上面,然后打开,待24小时后,捞去飘在上面的瘪种,提拉筛帘把亚饱满种子捞出,把饱满种子与亚饱满种子分别处理、播种。
4.1.4.2消毒
将净种后的种子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作催芽备用。
4.1.5 种子催芽
播种前1—2个月,将消毒后的种子与细河沙以1:3的比例混合,堆放沙床内(忌用水泥地),沙子的湿度以手握不滴水,手伸开后沙子不散、有手印为度,厚度以30—40㎝为宜,室温在5—6℃为宜,上盖薄层稻草或草帘,保持河沙湿润,每隔10—15天翻动一次,防止因过分潮湿或干燥而使种子霉变或失水,床干适当浇水。当有1/3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
4.2 苗圃地
4.2.1 圃地选择
要选在交通方便,劳力充足,有水源、电源的地方,选择地势平坦,水质良好、排灌方便,无特殊病虫害,土壤肥沃,ph值5.5-7.5;土层厚度50cm以上的沙壤土、壤土或轻质粘壤土。
山地苗圃要选在半阴坡的中、下腹,地势平缓,坡度小于15度,土层厚度30~50cm,靠近水源的新荒地、采伐迹地或林间空地。
4.2.2 圃地施肥
基肥分三层施放。底层施混合肥,每亩用腐熟猪牛粪3500~5000千克,磷肥25千克,草木灰50千克,施后犁耙一次,使其分布均匀;上层每亩施腐熟的麸水或人畜粪尿1000~1500千克,于播种前10天施下;苗床表面再筛铺3㎝~4㎝厚的细土加1%钙镁磷肥。
4.2.3 整地与作床
4.2.3.1整地
育苗前必须细致整地。秋翻深度18-20cm,随翻、随耙,清除残根、石块,耙平耙细。新垦山地苗圃,要在上年8月前全面清场,翻耕土壤,整好圃地。
4.2.3.2作床
山地平地均起高床,山地顺山走势、床面宽1.3—1.5m,便于作业,高15—20㎝,长度因地势而定,一般长度在3—5m;平地东西走向,床高10—15㎝、宽1—1.2m,长度一般15—20m。
床面要求平整,用水浇透苗床土壤。在播种前7天,每平方米用3%的硫酸亚铁水溶液3—4㎏均匀喷洒床面或敌克松等农药进行土壤消毒。
4.3 播种
4.3.1 播种时间
每年的4月中下旬。当土壤5cm深处的地温稳定在lo℃左右时,即可播种。
4.3.2 播种量
每亩播种量5—10㎏。
4.3.3 播种方法
山地播种一般采用条播,行距20—25㎝,株距5㎝,深度2—3㎝,覆土厚度1—2㎝,厚薄要均匀;平地采用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撒播于床面,用筛覆盖一层细土,覆盖厚度1㎝。随播种,随复土、随镇压、随浇水。
4.3.4 苗床覆盖
上面覆盖杂草或树叶,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或晚霜危害,在不影响苗木生长的情况下,覆盖物可留于床面。
4.4 田间管理
4.4.1 水分
种子萌发期间,床面要经常保持湿润,灌溉应少量多次;幼苗出齐后,子叶完全展开,灌溉量要多,次数要少,每2~3 d灌一次,每次浇透灌足,要在早晚进行。夏季7、8月份雨水较多,要注意排水,以免水分过多。
4.4.2 遮荫
苗出齐后,可在苗床上方搭设高1m的遮荫棚,棚顶和棚侧铺设70%~80%遮光度的黑色参业用的遮荫网。
4.4.3 间苗、除草
要及时除草,作到除早、除小、除了,1年至少要除6次草;7月苗高10cm时,间苗定苗换床,将密苗间开,移栽到另外的床面上或缺苗处。幼苗展开2—4个(对)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以后根据幼苗生长情况进行第二、三次间苗,最后定苗。原床苗和换床苗的株行距均为20cm×5 cm,密度为100株/㎡。
4.4.4 追肥
当幼苗长出4个叶片时,即可少量追肥,最好施用生物菌肥(em原露),它即对苗木生长有利又可获得绿色无公害杜仲。初次施肥少施,以后每月追一次肥。追肥结合除草和灌水进行。
4.4.5 病虫害防治
可用1:1:100波尔多液溶液喷施预防叶斑病。
4.4.6 防寒
如冬季不出圃,冬初(11月上旬)对苗木要进行覆土或覆草做适当防寒。
4.5 出圃
培育当年即可出圃。苗高>70㎝、地径>0.7㎝、亩产成苗量3.4万株。
4.6 起苗
起苗要达到一定深度,要求做到:少伤侧根、须根,保持根系完整和不折断苗干,不伤顶芽;根系最低保留长度要达到20㎝。
5 检验方法
综合控制条件检验执行db22/t820的规定。
6 标识、运输和包装
执行db/ t818的规定。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