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度,在华北地区扩建的苗圃七八成都会选择种“北美海棠”。自上世纪90年代,北京植物园及一些企业陆续从欧美引种海棠新品种,掀起了国内“洋海棠”种植初潮,业内把这些海棠统称为“北美海棠”。
时隔十多年后,“北美海棠”在业内呼声依然很高,尤其是2012年前后种植热度达到高潮,圃存量位列苗木库存前列。有人统计,仅在山东、河北两地,“北美海棠”的圃存量就超过了5亿株,其中地径3厘米至6厘米的小苗是主力军。同时,不少企业还在做海棠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
不过,许多海棠品种虽然已出现了近二十年,但在园林应用市场却少有突出表现;反观苗圃,真正适合工程使用、本土培育的“北美海棠”库存量也尚未成气候。为何这些海棠新品种在市场扎根熬了那么久?其下一步市场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不合拍的市场节奏
新产品推广成功与否,与其推广节奏点“踩”得准不准有很大关系。记者首先对“北美海棠”市场发展历程进行了调查,分析其节奏点在哪儿出了问题。
过去
一些从业者回忆,从本世纪初期开始,“北美海棠”
通过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两条线”进入我国。当时,企业采取进口大苗对接终端市场的经营模式,而科研机构则采用引种繁育的推广模式。前者定价高,但圃存量有限,因而没有在园林应用形成持续性;而科研机构受制于体制,“放不开手脚”推广,“憋住”了这些产品。
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除了少数人在坚持做海棠新品种引进繁育工作外,工程方、设计方都很少将其“放到台面”上谈。可以说,“洋海棠”产品在市面上呈现“半真空”状态。
2010年前后,苗圃投资迎来“牛市”,掀起海棠种植热。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其一,国家投资建设拉升了苗木需求量,绿化市场表象火热;其二,火热的市场吸引了大量业外资本,投资者寻求新产品;其三,城市建设开始提倡美化、彩化,品种丰富、开花漂亮、适应性良好的海棠新品种受到关注。坐拥多重有利因素,2013年前后,海棠小苗产量与流通量到达顶峰。
现状
近来,记者调查了北京、山东、河北、沈阳、新疆等地的海棠市场,发现其“冰与火”的分水岭普遍在地径6厘米左右苗子。6厘米以下的小苗市场供大于求,越往上的规格越稀缺,且大苗多掌握在少数几家海棠企业,或是一些从国外调大规格半成品苗培育工程苗的企业。前者如青岛胶东海棠园、昌邑立辉苗圃等,后者如山东世丰农业有限公司等。
掣肘于种苗成本、技术等因素,这批“先锋部队”成本高企,再加上奇货可居的心态,致使大规格海棠定价普遍很高。据商家报价,地径10厘米的‘绚丽’、‘亚当’、‘红宝石’等产地价格普遍在每株千元以上;而一些国内少见的品种价格更是昂贵,如世丰农业引进的海棠新品种,地径6厘米的每株定价在2000元以上。由于价格过高,让许多压缩采购成本的工程望而却步,海棠大苗面临价高和寡的尴尬,一些种植户选择“惜售”,因而大苗的流通量并不大。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随着东部市场饱和,海棠有朝西部进军的趋势,一些山东、东北企业到西部地区兴建苗圃。不过,目前西部市场也存在供需错配的情况,一方面小苗的库存量不少,且生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工程苗稀缺,价格昂贵。究竟是“本土生产”划算还是“从外调取”划算,开发西部市场的从业者还在寻找平衡点。
未来
一个新品种从出现到完全推开,一般要经历两个行情周期,第一个周期出现在小苗上市阶段,第二个周期出现在工程应用阶段。由于有“历史”原因,有人觉得把2010年至今当作“北美海棠”第一个阶段更为恰当。业内普遍预测,在今后几年,不少海棠“新面孔”工程苗将大量上市,迎来工程应用的第二阶段。
不巧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调整期,国家投资建设处于收缩态势,种种迹象表明,这种状态还将持续几年。在提倡“少花钱多办事”的大背景下,面对价格高,又很少用的海棠新品种,苗木采购者少有前几年的大方和干脆。海棠新品种的真正利润空间还需要供需去相互博弈一段时间。业内人士普遍预计,这个时间应该在3年至5年。
有专家提出,由于园林植物的生产与应用分别涉及林业与建设部门,也给新品种的流通造成障碍。比如,当前绿化大环境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已种植了20余年的海棠品种,到底算不算“乡土”还需要部门之间打破隔阂进行论证。若论证通过,则应当有相应的倾斜政策,让合适的产品尽快用到合适的地方,以丰富我国城市绿化。
待规范的专业认知
除了市场宏观因素外,生产与流通中的种种乱象也拖累了海棠新品种推广。有人认为,规范“乱”的问题也是海棠种植户布局未来市场的着力点。
品种“乱糟糟”
今春海棠花期,记者探访了多家海棠苗圃,就算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也很难避免品种混杂的情况。“买的时候卖家说都是一个品种,结果一开花,啥色都有。”不止一家苗圃有这种无奈。
目前我国苗圃里常见的“北美海棠”有30多个品种,流通规模较大的有十多个品种,而且隔三差五还会冒出一些海棠“新品”,这其中有引种、变异、杂交选育的新品种,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混淆视听的“乱入者”。品种与称谓混乱的问题,给海棠生产与流通造成了很大影响。
为深入调查海棠品种问题,记者拜访了北京植物园教授郭翎。当下行业内流行的许多国外海棠品种,都出自北京植物园,这里引进的海棠种及品种达160个。2014年2月,国际海棠登陆权归属北京植物园,作为海棠界权威人士,郭翎承担担起我国海棠品种认定及国际登录工作。
“严格来说,‘北美海棠’的叫法并不正确,应该称‘现代海棠’。”据郭翎介绍,我国通常讲的“海棠”是苹果属与木瓜属几种植物的通称与俗称,当前市面上流通的海棠新品种基本都来自于苹果属。而苹果属在全世界有30多个种,其中三分之二在我国有分布,国际上通常将果实直径小于5.08厘米的苹果属植物称为海棠(crabapple),大于5.08厘米的叫苹果(apple)。“我负责登录的是除了苹果以外的苹果属植物。”郭翎说。
19世纪初期,一些引种者从中国引进原始种与欧美国家原始种杂交,同时人们有意无意杂交,最终培育了许多新品种。郭翎指出,当下全世界有命名的海棠品种共有900个。
“我们把后来形成的这些海棠品种统称为‘现代海棠’。”郭翎认为,苗木从业者之所以称“北美海棠”,难免有崇洋媚外的商业炒作因素。“而且追根溯源,这些品种也不都是产自北美地区。”现在国内一些育种家也选育出海棠新品种,应该淡化“北美海棠”这个概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植物园从欧美引进了14个海棠品种,后来其他从业者也相继从欧美地区引进海棠新品种,并与原有品种杂交。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翻译的偏差、商业炒作及地域差异等因素,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海棠品种与名称。“有些其实是同一个品种,比如‘绚丽’有叫‘喜洋洋’的,‘霍巴’有叫‘粉手帕’的。”郭翎团队曾在90年代对海棠名称统一规范,不过随着市场再度火热,混乱的局面也再度难以控制。
“从植物分类学上讲,国际统一认证的品种名是拉丁名,翻译名称没有限制,因此要管控引进品种的命名很困难。”不过,名称混乱背后急功近利的心态,才是让郭翎最为担忧的,她认为这种心态会导致不明真相的人们吃大亏。
这种事的确时有发生。两年前,记者在太原参加某苗木展时,一位展商将“山丁子”称作“海棠”,当时许多人误以为是海棠新品种而购买,当东北著名园林专家李作文询问其取名原因时,对方的回应是“当下海棠比较好赚钱”。有一位从业者也向记者讲述,山东某地有人用“杨树根”嫁接“海棠”小苗,“冬季不长叶不开花,一些人看根是黄的,种了之后才发现上当受骗。”
山东省林木种苗协会秘书长闫大成认为,海棠品种“张冠李戴”只会加剧市场紊乱,同时也是在自断后路。包括闫大成与郭翎在内的多位资深从业者分析,要扭转这一问题,还需多方发力:其一,相关部门加快完善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其二,种苗、质检等部门加强对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督、执法力度;其三,种植户理性看待海棠新品种,不可盲从轻信。
生产不专业
生产标准同质化是海棠生产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而其中也映射出海棠生产不专业的硬伤,这不仅影响了海棠去库存,也延缓了海棠的应用推广进程。
不专业的地方最明显地表现在分支点的选取上。在长江以北地区,海棠分支点取80厘米至1.2米是通常做法。一两年前,海棠开始流行“乔木化”,把干提高到1.8米,甚至2.2米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出现这一现象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市场低分支点海棠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商试图做差异化产品;其次,当前小苗储存量大,有更多适合培养好干型的海棠种苗可供选择。
提高培养标准是好事,但许多种植户也存在误区,一些从业者将“北美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等,都按一个模子“杀头”提干,品种间缺乏辨识度,结果“长着长着就觉得不对劲”。有人感慨,这是从一个同质化漩涡跌入了另一个同质化的陷阱。
“不能不分品种盲目提干。”郭翎给记者展示了不少国外海棠应用案例,其中有乔木,而亚乔木,灌木、球形的海棠也很普遍。她说,能长到4米高的海棠品种,原则上能做高干,不过具体能提多高,冠怎么修剪等都需要花时间去系统研究,不能只为了高分支点而单纯提干。
郭翎表示,海棠品种繁多,且性状差别很大,按照其生物学特性培养的才是好苗。在美国,针对不同的海棠品种,苗木生产者有不同培养标准,其中涉及到干、冠、嫁接砧木及后期管养等,且国外苗木生产者非常看重苗木生长期间对冠的修剪。尤其是前3年,修剪非常精细。这样生产的苗能给绿化养护减轻压力,使用者自然喜欢。
记者调查了解到,国内在这方面比较出色的当属世丰农业。该公司参考的是国外发达苗圃标准,以保留中心领导干为主流。但不同品种间也有差别,且分支点的取法也不相同,还有少数品种已截干。
一些了解世丰农业的从业者认为,他们能做到专业化是有技术、资金和种源的优势,这些正是中小从业者的短板。但尴尬的是,中小企业才是国内海棠生产的主力,从全面推广“北美海棠”来说,这是矛盾的现实。“能做的企业成本太高,能低成本做的苗农又缺乏技术。”郭翎认为解决这种矛盾还需要科研工作者、相关部门多做科普性工作。
不过,最近也有好消息传来,山东昌邑立辉苗圃的5个海棠品种刚刚通过了山东省林木良种审定。该苗圃负责人王立辉做海棠品种选育已近20年,据他介绍,通过良种审定的品种是他与山东省林科院合作,历时七八年观察论证的结果。
“这是海棠品种推广的一次不小的突破。”闫大成认为,当前海棠的同质化产品很多,应用者会越来越偏向于挑选精品。可以判断的是,在未来3至5年内,业内对海棠品种化、良种化的认识会有很大改观。而海棠要在专业化上取得突破,少不了从业者在逆境中长期坚持,从政府部门种苗工作者角度也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在选育品种方面的创新行为。
记者后记:
由于海棠品种、名称混乱的问题,记者下笔时难以统一其称谓,为考虑读者习惯,文章多采用“北美海棠”作为同一名称以区分如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等其他传统品种。此外,鉴于业内对这一叫法有不同看法,该称谓都使用了“引号”。而题目采用“洋海棠”,只为突出行业内冠以国外标签的海棠品种,有些其实也并非来自国外。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国内“海棠”需要规范化、专业化生产的迫切程度。望从业者重视此问题,从认识上逐渐褪去海棠商业炒作的标签,让优质产品早日用到其合适的地方,这才是好品种的正途。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