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以“绿期长”为选择植物的首要条件
也许来自于对“绿化”一词的误解,人们过于强调树种和草种的绿期。这样做并不利于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北方的常绿型树种是柏树和松树类,但这类针叶型树种虽然能在冬季保持绿色,却在夏季缺乏遮荫的优势,对城市环境的调节功能远不及阔叶类树种。
目前国际上的生态设计中有一个可供我们绿化参考的原则,那就是:在房前屋后,要多栽落叶型树木。因为在夏季,树荫能够遮挡阳光,使室内凉爽,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而在冬季,树叶掉光了,阳光能够照进室内,为室内增加温暖,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误区2:草坪地带禁止入内
草坪地带是城市环境中的一种区域,这是西方城市的发明,其功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能够在草地上活动的场所,而且,人们适当的踩踏还有助于部分草种的分蘖和向深处扎根。因此,草坪本身的功能不是观赏而是使用。所以,在草坪地带立“禁止入内”的牌子是不对的。
在已经实现了生态恢复的城市伦敦,所有公园中都有两类草地,草种自然而杂生,却形态和功能不同。修剪得整齐、低矮而开阔的草坪供人们在上面自由活动。完全不修剪、任草长得有半人高的草地供鸟儿和其它小动物栖息,因此用围栏拦住,不让人们进入。于是在这些公园中,人和动物都有权使用草地,并互不干扰,使生态回归城市。
城市中能让人和其它生物共享的草地要建立在使用本土、自然、混生的草种的基础上。通俗地讲,要大量依赖自然草种,并通过不断修剪的方法建成自然草坪。这些地方可供人们休闲,而且耐旱、耐踏、不需养护、色彩随季节发生自然变化,其美感和给人的亲切感都将大大胜过目前依赖人工维系、颜色虽绿却毫无生态和环保价值、使用外国草种建成的单一草坪。
误区3:保水措施不足
树木是需要浇灌的,为此,绿化队给每棵树挖出一个坑来,便于浇水。然而,这些坑都以裸露的形式暴露于阳光下。夏天浇完水后,这些坑的水分蒸发得很快,水资源又流失了。对于那些树下铺上了浅根草皮的树木,由于草皮需要不断地浇水,树木需要的水倒是有了,但树木可能会因为水分在地表,而树根不再往地下深处钻,大风时极易发生倒伏的现象。
为了使树木下的土壤能够保水,让树木摆脱人工浇灌,依赖自然的降水就能存活,国际生态城市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树木产生的有机废物,比如:使用树枝屑和落叶质对树坑、树林、园林地的土壤进行覆盖。具体做法是:将园林修剪下的枝条粉碎成片块,然后将这些树枝屑覆盖到每棵树的树坑里或园林土地上。将落叶留在树林和灌木丛里,或把落叶就地堆肥后,撒在土壤中。这样做能使被有机质覆盖的土地水分不易蒸发,利于土壤保湿,树木依靠自然降雨就能存活,不用人工灌溉。另外,树枝屑和落叶质的覆盖有助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昆虫的生存,使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增加,这有利于树根的发育和蔓延,因而利于树木的稳固,也有利于雨季时雨水对地下水资源的补充。地下水位的上升,才能使城市绿化最终摆脱人工浇灌,使可持续的城市园林管理成为现实。人工草地修剪过勤不利于滞尘和生态保护
误区4:人工草地修剪过勤不利于滞尘和生态保护 城市草地对滞留粉尘、净化空气有帮助作用。但草地被修剪得越短, 对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就越差。这是因为草地中的草丛形成了一个具有吸附力的表面积,一旦粉尘附着其上就难以再飞扬。但这个有吸附力的表面积与草地的高度有关。草地高,草丛空间大,吸附粉尘的量就大。相反,剪短的草地能吸附的粉尘量就小。
草地修剪过勤还对环境有一大危害,那就是对水资源的消耗。剪短的草地使阳光能直射土壤和草根,使这些部位的水分大量蒸发。由于北京雨季不长,因此人工浇灌就成为护养草坪的惟一办法,造成了水资源的巨大浪费。相反,如果草地保留一定的高度,土壤的湿度就能保留得好一些,草地需要浇灌的次数就会减少。
草地修剪过勤还对草地中的微生物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利。草地是城市大多数昆虫的栖息地和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地。草地修剪过勤、过短,要么使这些生物资源消失,要么使这些生物资源发生性能变异,对物种和生态保护是不利的。
因此,对于城市草地的管理,我国的绿化部门不能照本宣科地学欧洲国家管理草坪的旧知识。最近几年,欧洲的城市草地管理已走向生态型、自然型、粗放型。我国需要学习新知识,使用新管理,才能逐步接近生态城市的目标。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