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建设大潮催生了一批大型苗圃,几千亩上万亩的苗圃已不鲜见。但苗市行情的持续走低让很多苗圃的压力不断增大。如果说小苗圃船小好调头,那么大中型苗圃怎么办,当苗木市场渐趋饱和后这些苗圃的未来又在哪里?
拓展苗圃多元化价值
苗圃本是绿地,具有生产、观光、仓储、示范、科普等功能,在苗市较热时,苗圃的生产功能是第一位的,在规划上会更多地考虑生产需要。随着生产型苗圃竞争加剧,拓展苗圃多元化价值,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大型苗圃需面对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将苗圃的生产、游览与科普展示等功能相结合的规划思路相当普遍。
棕榈园林公司市场部总监马超在分析大苗圃的未来时提出,应更关注产品最终使用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苗木产品价值外的附加值,如应用体验、科普、苗木复壮等等,这样才能为高价格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
上房园艺是国内较早推行这一策略的苗圃,该公司的青村基地就是一个大花园,通过花境、绿墙、湿地、庭园等丰富多样的造景手法展示植物,吸引业内众多科研单位和企业参观学习,从而为该公司在业内树立起高端品牌,常常代表上海市去参加各类园艺盛会的布展。
北京纳波湾园艺公司在旅游方面的拓展也比较成功。从2012年第四届北京月季文化节起,该公司的基地就作为分会场,以生动活泼、贴近百姓的形式让老百姓享受到休闲的快乐生活,在弘扬月季文化的同时,纳波湾的声名也广为传播。这份精彩的获得,绝不是生产型苗圃所能承载的,对苗圃观光、科普、示范等多元化价值的拓展让该公司在北京稳稳立足。
一三产业联动发展的现代苗圃在成都同样出彩。成都伟峰生态园林公司的“柏萃西部乡村俱乐部”就是其中的典型,特色种植与旅游、运动、休闲的融合,使该公司走出了单一的花木种植经营的小圈子。走一三产业联动之路,拓展苗圃的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可以使企业形成发展新业态,而各产业间相互支撑和推动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
对接城市生态建设项目
同样是嫁接生态旅游,北京青神园林公司董事长石春鸿的思路是对接北京生态建设,把苗圃建设和北京生态建设项目对接。2012年启动的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项目,政府财政压力巨大。例如2013年,全市造林工程安排资金约110亿元,仅建设阶段每亩平均要投入3万元成本,未来还将持续投入养护资金及给农民的占地补偿。能否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北京的做法是,从2014年起在平原地区新发展10万亩规模化苗圃。青神园林正在拓展中的低碳复合型苗圃作为典型如愿与之对接。这一思路可谓是创新之举,在京郊扶持建设一批集苗木生产、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低碳复合型苗圃,前期政府补贴部分资金促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未来逐年递减补贴资金,最终撤出。这样既缓解了北京环境治理资金之困、减轻政府包袱,又完成了生态建设项目。
“六合区竹镇位于南京绿色生态旅游圈内,政府支持我们开发旅游,我们有地利之便,又有资源优势,目前已在筹划中。”南京经纬景观园林公司总经理温斌辉告诉记者。无独有偶,该公司在考虑开发生态观光时同样关注的是政府政策和项目推进。按照初步规划,经纬景观将设两块基地,一块是以大面积乔木为基础的森林绿谷,另一块是以花果灌木为基础的花果岭。参观该苗圃时,记者看到圃间道路上已有标牌指路,这些是政府设置的,政策支持已向该公司“招手”。
在合肥,城郊的苗圃也在经历向森林公园的“演变”,这是合肥市政府在推动的苗圃“变”公园行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与园林部门的商定,城郊苗圃都要发展成既能种苗木又能让老百姓旅游的基地。现有苗木基地里,步道两侧的树不卖,养几年培育成林荫道。未来合肥市内达到500亩以上的苗木基地,建设规划不但要符合园林标准,还要符合旅游的要求。此外,近两年合肥植树造林建的基地,上规模的都要对规划进行调整优化,让苗圃具有公园游园的功能。经过调整,苗圃获得相应的补贴资金,合肥市则用很少的资金在城郊规划出了“森林公园”。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