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冰城钟灵毓秀,黑土沃野鸾翔凤集。东北林业大学(1985年以前称为“东北林学院”)已经走过了60年独立办学的风雨历程。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她以其生生不息的意志品质和锲而不舍的拼搏努力,为我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书写了璀璨夺目的盛世华章!
一所建在森林中的大学,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把为祖国“添绿”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如今,10万余名她的学子已经成为祖国林业事业不可替代的生力军,她的优势科研更使她成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日前,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东北林业大学,感受到了来自那里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干事业,就要有一种精神
1952年7月,东北林业大学的前身东北林学院正式开始独立办学。她是解放后我党首先创办的第一批高等院校之一。创办她的目的就是为共和国的林业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建校初期,学校一无校舍、二无师资,哈尔滨市首任市长,也是我校的首任校长刘达带来的一辆美式吉普车就是学校的唯一财产。”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今年已经91岁的王博义教授依然感慨万分。
那时候,虽然有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的基础,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需要从头开始的东林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我们今天也不难想象。
来自浙江大学的著名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张培杲教授曾说“我们满怀信心地去创办东北林学院”,这是当时所有东林人的心声。他们在刘达的带领下,以振兴祖国林业为己任,学习外国先进办学模式,引进优秀师资,建设基础设施,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高等林业教育途径,培养祖国急需人才。
有一名从南方来到东北的教师黄祝封,到了东北以后戴了很多棉的东西,把脸都捂上了。刘达问他为什么戴这么多东西,他说:“听说如果在东北保护不好,鼻子要冻掉的。”刘达听后感动不已,说:“这些教师放弃了自己原本熟悉、习惯的生活,跑到中国的最北方,来吃苞米面饼、苞米楂子粥,抱着不怕冻掉鼻子的决心,来到这么艰苦的地方,需要多强的精神力量啊。”
从那时起,东林人就知道,想要干一番事业,就要有一股干劲、有一种精神,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攀登不上的高山。
学校建校之初虽然一穷二白,但东林人就是靠着这种精神,使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958年,学校主楼基本完工,造价每平方米79元。学生宿舍楼3300平方米,60天完工。3年节省经费142万元……学校基建任务能够多、快、好、省地完成,正是因为东林人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他们一边教学一边和工人一起共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198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学校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学校正式进入“211工程”建设。2011年,学校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成为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学校。这一个个台阶的跨越,一项项成就的取得,正是东林人踏实进取、用精神干事业的最好写照。
1995年,国家提出“211工程”建设规划,由于“一部一所、一省一所”的限制,那时的东林没能进入“211工程”。但学校领导果断决策,1996年2月,在全国率先提出自筹经费进行“211工程”建设,并于1996年11月得到了原林业部的批准并报国家教委备案。乐苦敬业、自我加压的精神支撑着全校师生,他们全部投入到轰轰烈烈的“211工程”建设中。这也成为10年后学校正式进入“211工程”的重要保障。
正是在全校教职工开拓创新、勤奋工作的踏实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952年学校成立之初只有两个系、4个专业、24名专任教师、139名学生。到2011年,学校已经建成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设有研究生院、16个学院和两个教学部,61个本科专业、2753名教职员工……
总有一种精神让东林人超越平凡,总有一种激情让东林人上下求索,总有一种理想让东林人豪情万丈,总有一种力量让东林人无比坚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东林人才能坚守在奋进的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育英才,就要志存高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已经有10万余名东林学子成为祖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祖国的强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李坚,我国第一位环保烈士、养鹤姑娘徐秀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清文、郑焕能、孙海军、徐祥、张岩峰,黑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黄志礼、翟明鲁、梁涛,奉献在海南鹦哥岭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奖代表刘磊,“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刘家霖……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特点恪尽职守、勤勉敬业,以优异的工作成绩服务社会,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印记东林。
从建校之初,学校就把培养“又红又专”的学生作为第一要务。60年来,学校始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扎实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十佳公仆”、学校教务处原处长王逢瑚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人获得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进行“森林资源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硕、博贯通教育;2012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还拥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两个国家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0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10个校外实习基地。这些优良的条件、优越的环境,蕴育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如果说,各种硬件设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智力平台,那么学校深厚的文化氛围,则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供了沃土。
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了全方位、一体化、多元化的大学文化建设格局。2011年学校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9年至今连续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连续15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以“主题推进式”为教育载体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形成,教育效果显著,学校获得了2011年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致力于培养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与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健全的人格与丰富的个性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2万多人。近10年来,学校先后有5人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全国性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中,共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奖励近300项。
重科研,就要植根沃土
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吉炳轩对学校这样评价:“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的骄傲,中国林业人的骄傲。六十年风雨历程,六十年奋斗辉煌,东北林业大学为黑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吉书记所说的这份贡献,既有人才培养的贡献,更有东林以科研服务社会的贡献。
东林人重视科研的历史由来已久。尽管在“文革”时期,学校不得不迁往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林区上山办学,东林人也依然没有放弃对于学术的探索。在此期间,“模拟样地森林抽样调查法全距法”“杨树单倍体花粉植株的诱导和培育”等一批后来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的科研项目也一直没有间断。
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火烧原木虫害率高达98%,火烧原木的保存遇到了极大的难题,如果处理不当,损失难以估计。东林教授李坚带领学校团队及时奔赴现场,在无任何经验和借鉴的条件,选择最佳防治害虫时机,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较短时间内筛选出高效熏蒸药剂,并研究开发出千立方米以上规模的大楞堆原木密闭处理方法,为生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用技术。该项成果不仅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更为我国乃至世界大规模保存原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而东北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课题解决的则是林木良种选择、良种引进、人工创造林木良种等重大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实验室在林木抗逆基因工程育种、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白桦遗传改良技术、林木种质资源利用基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缩短林木育种周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林木重要性状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了我国林木抗逆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程,在林木倍性育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黑龙江省林业厅种子站的孙士庆研究员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林业厅就选用东北林业大学推荐的良种进行造林,这些良种树木不仅质量好、不爱生虫,而且长得快、材积量大,平均增益10%以上,为林木生产单位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人工林速生、丰产的目的。东北林业大学现任校长杨传平就是林木遗传育种方面的专家。在他的研制下,在自然条件下20年左右才能开花结实的白桦,如今已经实现了两至三年开花结实、三至四年规模结实。
现在的东林已经拥有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和植物学、生态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共涵盖12个二级学科,位居农林高校前列。学校还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高水平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平台,学校已经构建了高水平的实验室平台网络。“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与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等搭建了立体交叉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来。如今,众多国内外的高水平专家纷纷吸引到东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瑞典农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江原大学、韩国延世大学、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高水平人才先后而至。学校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层出不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传宽说:“学校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在东林这样的学校工作舒心。”
随着高水平师资队伍和科研条件的不断提升。东林的科研经费到2011年已经增加到19700万元。科研能力的提升带动了社会服务的发展。1998年学校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经济效益奖和省长特别奖。学校在生态保护与恢复、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森林保护、木制品加工、生物质材料、盐碱地植被恢复与利用、道路的设计与监理等方面发挥研究优势,搭建了学校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桥梁,拓展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领域。
谋发展,内外兼修不停步
新的历史时期,东北林业大学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确定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构建起以国际校际合作、国内大学合作、校企合作与协同为主体的建设国际化、开放式现代化大学的格局。
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为学校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近十年来,学校与美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的20多所高校进行国际合作办学或签署了合作交流的协议。聘请了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开展合作研究。学校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学校,招收培训了来自美国、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学校与台湾台北大学等7所台湾地区高校进行了校际合作和学生交换学习,海峡两岸大学冰雪之情冬令营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15所台湾地区高校与学校师生共同领略祖国北国冬情雪韵,增进两岸师生友谊。
历经一甲子的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东北林业大学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现有教学科研用房36万平方米,建成学生公寓13万平方米。学校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现在仪器设备3.8万台件,总价值4.6亿元。图书馆藏书近500万册,发挥了中国林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辐射作用。校园网络迅捷安全畅通,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今年5月20日,刘延东国务委员视察学校时强调要坚持办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林业大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提出,学校要在做好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为推动黑龙江省“科教兴省”、“生态强省”战略贡献力量。
为此,校党委书记吴国春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学校将用更高的要求、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未来的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将以国家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和林业行业面临的紧迫性问题,大力推进东林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东林与区域发展、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能力。学校将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为培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的建设作贡献。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