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松桃自治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殷切嘱托,牢牢抓住脱贫攻坚这条主线,全面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重点聚焦在林业生态扶贫上要有新作为,着力构建林业产业统筹、生态管护、生态补偿“三大机制”,“绿色”颜值更加凸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极大提升,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184765.0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9.38%,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42个百分点;林业生态扶贫红利惠及135584人。
一、构建林业产业统揽机制。一是注重林业产业系统规划。编制《林业产业十二五规划》《林业产业十三五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2~2030年)》,以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为契机,通过优化林业产业资源,创新林业产业衔接机制,将造林绿化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连片集中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相衔接,依托造林绿化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县、乡、村林业产业一体化建设,着力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全面推动松桃绿色发展。二是搭建林业投融资大平台。出台《林业投融资改革试点方案》,创立贵州汇森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林业多元投融机制,实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松桃县支行与贵阳银行松桃支行“双线”融资模式,“双轮”驱动林业产业建设,采取“分类融资”的方式,涉及经济林产业项目的贷款,由公司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松桃县支行进行签约融资,涉及花卉苗木产业园项目的贷款,由公司与贵阳银行松桃支行进行签约融资。目前,公司已融资6个亿。三是突出林业特色产业布局。依托林业投融资平台,整合贷款资金和自筹资金,有效利用林业资源,探索构建林业特色产业机制,采取“集中划片、分区”的方式,在正大镇、长坪乡、盘信镇、盘石镇片区集中打造油茶产业,在甘龙片区集中打造花椒产业,在太平营街道、大坪场镇、孟溪镇、大路镇、普觉镇、寨英镇片区集中打造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基地,在长兴镇、世昌街道、牛郎镇、沙坝河乡、乌罗镇、石梁乡集中打造木本药材和林木收蓄培育基地。目前,各乡镇(街道)林业特色产业基地项目已初步建成。
二、构建林业生态管护机制。一是建立生态红线保护机制。分级建立生态红线保护数据库,将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古大珍稀树木保有量等9大内容纳入生态红线保护数据库,确保森林保护全覆盖。创新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联席机制,联合检察、公安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各类违法破坏林地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全县林业生态资源总量不减和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2017年,各类违法破坏林地案件累计立案共242起,其中行政案件176起,刑事案件66起,涉及林地面积123公顷。二是建立森林资源保险机制。联动财政、林业等部门,积极引入森林资源保险公司,建立多方利益链条机制,采取“宏观指导 细化分工”的方式整体推进森林资源保险工作,采取调度会、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协调推进森林资源保险工作。整合中央和省、市、县四级财政资金,分级建立专项财政资金数据库,严格实行森林保险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分类建立公益林、商品林投保机制,将全县的公益林、商品林纳入投保范围,为全县森林资源财产安全系上了“安全带”。目前,全县共投保森林面积263.89万亩;其中公益林投保176.95万亩,商品林投保86.94万亩。三是建立生态护林员管理机制。出台《森林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生态护林员量化考评细则》等办法,建立生态护林人才库,将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纳入生态护林人才库,实行村级配额制,按照1村1-3名生态护林员的标准进行配置。建立生态护林员量化考评机制,编制生态护林员出勤台账、管护要点清单目录,将生态护林员的出勤情况、管护情况等纳入管护考评范围,采用百分制进行加分扣分,实行月考评季汇总,汇总结果作为护林员续聘和发放工资的依据。截至目前,全县护林员共2544名,实现509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三、构建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分级建立公益林补偿机制,国家级公益林按照10.75元/亩/年进行补偿,地方级公益林按照5.6元/亩/年进行补偿。创新建立中央和省、市、县、户五级公益林补偿路径机制,变原来由县、乡、村、户四级公益林补偿路径为现在的中央和省、市、县、户五级补偿路径,变原来的公益林补偿资金必经乡、村两级为县级统筹直补林农“一卡通”账户,有效提升了公益林补偿资金的速度和效率。全县每年公益林补偿资金1395万元,覆盖全县28个乡镇(街道)382个行政村(社区)74528户,惠及贫困人口60676人。二是完善营造林补贴机制。出台《深化营造林管理机制改革方案》《造林主体信用等级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构建营造林“责、权、利”新机制,将“责、权、利”全部下放至各乡镇(街道),县林业部门负责对全县可造林绿化面积进行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街道)自主选择树种、地块及造林主体。采取“先造后补、谁造补谁、造管结合”的方式,全面实行“包苗木、包栽、包活、包管护、包成林”的五包制度。建立营造林资金补贴机制,分年度按6﹕2﹕2比例进行兑现。创新建立造林主题信用等级管理机制,推行营造林主体淘汰制,将完成面积、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护措施等6个方面纳入营造林主体综合考评范围,将考评结果作为淘汰的依据,打破了过去承揽造林项目“找熟人、托关系”的局面。三是完善退耕林还补偿机制。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林农股份制合作组织,构建“入股分红、利益保底、盈利返还、佣工付酬”的利益链接机制,采取转让、合作、入股等方式,积极引导林业经营主体和带动农户(含贫困户)参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创新退耕地补偿机制,将全县的退耕地纳入补偿范围,实行份额补偿制,按照每亩1500元进行补偿,其中1200元直接打入农户“一卡通”账户,300元用于种苗费、造林费等补偿。近来年,全县共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71万亩,每亩补助1500元,直接补偿资金达7065万元,惠及全县26个乡镇(街道)18942户66113人,其中贫困户2665户9203人人均增收1068元。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