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燕都晨报》 作者:王甲卓
专业号:
2021/11/12 12:09:27
原标题:给传统植树造林注入科技含量
本报讯(记者王甲卓)“石质山峻,怪石嶙峋,百草生而林木稀。林艺人,良法善治,草茂林丰。待明年,还你绿水青山。”这是朝阳市林业推广工作人员创作的一首词,描述的是辽西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林业人开展林业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在辽西半干旱地区,要种活一棵树不容易,树种的选择与抗旱保水造林技术的推广至关重要。针对这一实际,市林业技术推广站成立项目课题组,着重从造林苗木补水这一关键点切入,对山杏、侧柏、油松、火炬等主要造林树种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试验,总结出“容器节水保水抗旱造林技术”,该成果2019年被评为辽宁省林业科技一等奖,并成功入选2021年“千名专家进园区活动”对接项目。同时,林业技术推广人员还开展了“辽西石质山地抗旱造林及幼林抚育技术推广”项目,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两项林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采用容器节水保水技术造林,成活率可达90%,采用传统方式造林,成活率仅为50%,因此采用此项技术仅在苗木费和人工费上每亩可节省成本338元。采用嵌套管防护技术进行幼林抚育,防护效果高达97.7%,且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与传统涂刷防啃剂方法相比,每亩可节省防治成本726元。此外,项目还采用无人机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其作业面积广、安全性强、效果好,可节省大量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两项新技术成果的推广示范,提高了传统造林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创新在林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项目实施期间,林业人员还通过技术培训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脱贫致富,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可持续影响,为朝阳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