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果飘香,茶花吐蕊。初冬时节,行走在湖南省百里油茶产业带常宁段,漫山遍野的白色茶花和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绿的世界、香的天堂,让人仍能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从2008年常宁首次举办油茶旅游文化节至今四年间,全市的油茶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油茶林由抛荒闲置到精耕细作、油茶产量大幅增长、多个油茶产业品牌崭露头角,吐露芬芳。而最重要的变化,还是油茶农户真正实现增收。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正雄欣喜地说出一串数字:全市74万亩油茶林、2011年茶油产量4660吨、油茶产值5亿元、油茶产区40万农民,人均增收1200余元。油茶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 油茶发展阔步走进春天
常宁市是全国13个“油茶之乡”之一,全市现有油茶林7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42.3%,占经济林面积的90%。
常宁市油茶经营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该市栽培油茶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油茶遍布全市各地。1978年曾出席全国油茶生产会议,介绍生产经验;1981年上交国家茶油2060吨,居全国第一,获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1984年至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常宁实施油茶老残林更新改造wfp—2696工程项目,新造油茶林5万亩,改造低产林3万亩。
然而,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浪潮的兴起,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加之油茶林严重老化、火灾和公益事业占地以及退耕还林种植其他树种,造成常宁大面积油茶林抛荒减收,油茶传统优势几乎不复存在。
近几年来,常宁市乘国家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的东风,以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市”为目标,把油茶作为常宁名片来打造,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来抓,新造高产油茶林10万余亩,垦复油茶林20万余亩。
衡阳市委书记童名谦、市长张自银多次深入常宁调研油茶产业建设,在寄予厚望的同时,对常宁市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油茶不垦复,责任不解除”、“荒山不绿化,干部不称职”、“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走在常宁市的油茶山头,到处可见这样的标语牌。
常宁市对发展油茶产业高看一等,厚爱一层。用市林业局负责人的话来形容对油茶发展的重视,那就是“无以复加”。为加快发展油茶产业,2008年8月,常宁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常宁市油茶产业建设考核实施方案》文件,明确油茶产业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2010年又下发了《常宁市油茶产业管理办法》,在全市划定油茶基本保护区,把油茶产业建设作为乡镇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单独考核。同时把发展油茶产业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三边”造林工作相结合,与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相结合,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常宁市被列为国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试点县(市),2010年被列为湖南省茶油生产大县。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常宁市先后引进了中粮集团、江山生态、西施生态、鸣天科技、大三湘等10多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开工建设了全国首家油茶批发市场;举办了2008年和2009年两届油茶旅游文化节;承办了2009年全省和2010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高层重视,措施得力,油茶产业在常宁得到长足发展,已初步形成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链,常宁的油茶产业发展阔步迈入了春天。
多元投入 巧解油茶发展资金难题
驱车行驶在衡桂高速公路上,两旁绿油油的油茶树漫山遍野,仿佛列队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转入s20线,依然能看见清秀挺拔的油茶林,在冬阳的照耀下翩翩起舞。这便是常宁打造的“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
早在2008年,常宁市便制定《常宁市2008-2020年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五个一”的发展规划,在产业布局上突出“二带三群”,即以s320线和衡武线为轴的两条产业示范带;以荫田等十个乡镇为主、以三角塘等五个乡镇为主和以兰江等4个乡镇为主的三个产业群,打造“百里油茶产业示范带”。
发展油茶产业,资金保障是关键。油茶林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常宁市大胆创新,多元投入,巧解资金瓶颈。
从2006年起,常宁率先建立起油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累计投入达6000余万元。2011年启动油茶林权抵押贷款,油茶贷款由财政贴息,贴息比例达50%,已发放油茶林权抵押贷款4000万元。今年又提高了油茶产业建设补助标准,对新造油茶林从第二年起每年每亩给予100元的抚育管护费,连续补助3年;对集中连片油茶垦复每亩补助300元,次年及以后的油茶复垦每亩补助100元。今年9月起,又开始实行林机补贴,在指定的林机购买点,给予林机原价30%的补贴。
通过招商引资巧解资金瓶颈是常宁市加快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先后引进中粮集团、江山生态、西施公司等10多家规模油茶开发企业,引进油茶产业发展资金近10亿元。中粮集团与江山生态公司合作,投资2亿元打造中粮·江山油茶产业园;台湾田野休闲公司计划投资1.5亿美元,首期投资5000万元,打造油茶文化风情园;西施科技公司计划投入1.23亿元,已投入7000万元,在蓬塘乡建设1万亩高产油茶基地;鸣天农业科技发展公司计划投入1.75亿元,已投入5000万元,在烟洲镇建设5000亩高产油茶基地。
不仅如此,常宁市积极争取到油茶示范林基地(县)市等项目,整合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扶贫开发、国土整理、水土保持等涉农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
此外,常宁市下发《金融机构支持油茶产业发展资金贷款的通知》,开展油茶林专项贷款。2010年以来,常宁市信用联社、农行常宁支行、邮政储蓄设立发放油茶林专项贷款,共放贷4000万元支持油茶产业建设。同时,政府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油茶“绿色银行”。一大批回乡创业人士租地造油茶林,现有规模经营油茶户286户,累计投资3000万元。
创新模式 引领湖南“油茶热”
12月12日,坐落在常宁宜阳工业走廊内的中粮江山油茶产业园正式试投产。其年加工10万吨茶籽油的加工产能引来众多省内外客商云集。看着晶莹透亮的茶油,闻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村民们喜笑颜开。他们说,自己与产业园如同是一个大家庭,因为这些茶油的色、香、味也凝聚了他们的汗水。而此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和谐共赢的发展画卷。
“湖南的‘油茶热’是从常宁掀起来的!”省林业厅副厅长唐苗生多次赶赴常宁考察、调研油茶产业,他对常宁的油茶发展情有独钟、盛赞有加。
油茶产业劲头足、发展快,得益于常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作保障,探索出四种油茶开发新路子,吸引了大批企业和个体户发展油茶产业。
公司租赁经营。在一些人口少、油茶林多的地方,引进大公司从事油茶规模开发经营。湖南江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油茶新品种示范基地辖荫田镇的白马、红阳、红星、丛堡、太冲五个行政村,总面积1.3万亩。由该公司租赁经营,经营期限50年。公司直接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以租金形式支付土地承包款。租赁土地3万亩,现已成片造林2万亩。
企业 农户联合经营。鼓励农户以地入股,与油茶开发企业共同经营,企业与农户签订油茶籽定向保底收购协议,形成“公司 农户 基地”的开发模式。湖南大三湘茶油科技公司在西岭镇平安村与600余户农民签约,平均每户入股土地近5亩,现已垦复油茶老林1000余亩,新造2000余亩,平安村山地现已基本披绿。江山生态公司在盐湖镇玄塘村开发的万亩移民油茶示范基地,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明确收益期间利润三七分成。
专业合作社经营。秉着“乡村引导、入社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西岭镇桐江村原油茶林由于分散管护问题,油茶效益低下,1亩油茶林仅产茶油3—5公斤,森林防火无人管理,导致油茶林损毁严重。去年10月,由村支部书记徐三山和其他村干部牵头,桐江村318户村民以油茶林作价入股,成立了常宁市第一家油茶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对全村3000亩油茶林进行垦复、采摘、加工和销售,通过统一经营管理,油茶效益大幅提高。去年每亩油茶林产茶油15公斤以上,入股社员户均纯收入5600多元。
大户承包经营。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度快的地方,常宁市委、市政府确认林地权属后,促使油茶林向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户主流转,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大户兴建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经营者在发展油茶产业中的辐射、示范和带头作用。荫田镇衡市村返乡大户刘福宏经营油茶林1600余亩,实行精细化管理,利用机械化作业,对当地林农起到示范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市经营2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有302户。
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地分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林权从静态的资本转化为动态的活力。油茶产业犹如一股股热浪,在常宁掀起。
延伸产业链条 集成油茶品牌效应
“欢迎各界朋友到常宁走一走、看一看,领略常宁油茶的种文化、榨文化、食文化、用文化、游文化……”在12月5日召开的2012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常宁市市长周正雄向社会各界发出真诚的邀请。
“如今,到常宁来,既有得吃还有得看、有得玩。”周正雄颇为骄傲地说,现在,人们一提到油茶就能想到常宁。“油茶产业链得到延伸,品牌效应已经初显,常宁因油茶而声名远播。”
品牌就是效益。为了提高常宁油茶的影响力,常宁市在做品牌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2011年,常宁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签订油茶产业合作协议,开发系列茶油产品。不久前试产的中粮·江山油茶产业园,建设年产2万吨(一期)冷榨茶油的生产线,打造“福临门”茶油品牌。
在产业定位上,常宁市力争把中粮常宁茶油加工厂列入国家林业局油茶实验工厂,为全国的茶油加工提供示范。“那时候,常宁将打造成全国茶油贸易中心,在粮油市场中能掌握十足的话语权。”常宁市委副书记李涛对未来市场充满愿景。
品牌塑造不仅体现在榨油上,常宁的油茶产业已经辐射多个行业,形成新的品牌。2008年、2009年,常宁市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向世人伸出了“油茶枝”,实现了油茶与文化、旅游、科技、市场、政府职能“五大嫁接”。并且先后承办湖南省林业产业发展暨油茶生产现场会、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常宁还将油茶与旅游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引进台湾田野休闲公司在罗桥建设油茶文化旅游风情园,将油茶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建立全国第一家油茶文化旅游景区;正在启动的国家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项目建设;即将启动中国油茶博物馆建设。即将建成的油茶批发大市场,也将成为全国茶油商品的集散地。
与此同时,常宁还大力实施“科技兴油”。开展校市合作,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开办油茶高效培育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尹伟伦、周宏灏前来传经授宝。建设了油茶科技园、优质苗木培育基地、采穗圃,为油茶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示范。油茶可持续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也在常宁建立试验基地。种苗培育技术日趋成熟,每年可提供优质油茶种苗300万株。
如今,不论是政界还是商界,只要一提到油茶产业,必定能让人想到常宁油茶。
既是青山又是金山 油茶成了“摇钱树”
随着茶油的营养价值不断得到人们认同,价格一路看涨,成为市场新宠。经过常宁市几年时间的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已经“开花结果”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不再是只投入无回报,渐渐显现出它独有的经济魅力。
2011年,常宁市油茶林实现丰产,茶油产量为4660吨,油茶产值突破5亿元。油茶产区的40万人,人均增收1250元,茶农尝到了油茶给他们带来的切实甜头。常宁市林业局负责人风趣地形容:油茶山已经变成常宁老百姓的“金山”,油茶林变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油茶树也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
“明年也肯定是一个丰产年呀!嘿嘿!”12月9日,常宁市大堡乡一位70多岁的刘大爷,扛上锄头来到自家油茶林察看。刘大爷说自家的油茶林不多,才100多株苗子,全是自己种的。因为才种下两年多,油茶树要等到明年才能挂果。看着喜人的茶花,闻着阵阵花香,刘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常宁市林业局负责人告诉我们,刘大爷已经70多岁了,可却还要栽种油茶,是因为“油茶经济”这个词汇在很多老百姓心中已根深蒂固。
“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涌进一堆人,个个找你要苗子。”唐华国回忆起往年开春时节林业局门口的景象仍记忆犹新。
去年春节刚过,烟州镇毛院村的郑厚银夫妇来到常宁市林业局,要求免费提供油茶苗木。郑厚银夫妻两人都有残疾,但依然对种植油茶热忱满怀。他们说:“种植油茶,有奔头!”
今年上半年,坐落于蓬塘乡的一个油茶公司在种植了大面积的油茶林后,欲在山边种植几棵桂花树。就在拖拉机将桂花树苗拖进村时,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拦住了拖拉机的去路。“这山租给你们是用来种油茶树的,不能种桂花树!”无奈之下,拖拉机只得无功而返。
越来越多的留守家庭看到了油茶的利益,也有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员看到了油茶的潜力,还有越来越多在外创业的老板,看懂了油茶的经济。这两年,常宁市数百名在外创业人员回乡租地种植油茶林,荫田镇衡市村的刘明湖从广州赶回来,种了400多亩;柏坊镇荆林村的唐小文从云南赶回来,也种了400多亩……油茶带来的收益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农户参与油茶发展的积极性,大家纷纷重拾锄头,上山“刨金”。
短短几年,常宁市种植油茶200亩以上的农户就突破300户,安置返乡农民工5000余人,转移农民工达4万余人。
铺青叠翠、流光溢彩的油茶林暗香阵阵,白花朵朵。茶花在冬日的斜阳中轻轻摇曳,扛着锄头归家的农户迈着轻盈的步伐,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站在油茶树下,闻着茶花四溢的清香、听着农户们欢快的曲子。虽然寒意逼人,却有一种温暖油然而生,这种温暖应该是来自“找对发展路子”的农户那欢快的曲子。这是油茶助农奔小康的致富曲。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