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量注入 开启绿色宝藏
眼下,中国科学院多个领域专家正齐聚景东,开展为期两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生态系统价值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科学研究领域,景东一直是科学家们青睐的宝地,这里以生物多样性为代表的生态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宝藏。
如何把价值无穷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当地百姓脱贫的经济财源,景东彝族自治县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运用科技力量,实现绿色发展,努力让绿水青山变为群众有获得感的金山银山。特别是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以来,依托浙江大学定点帮扶景东的科技人才优势,狠抓有市场潜力的绿色产业科技攻关,着力成熟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帮助景东绿色生态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起更多具有增收潜力的绿色新产业。
借助外脑 科技攻关带来机遇
盛夏时节,雨水充沛,无量山和哀牢山云雾升腾,层层叠叠的群山险峰越发苍翠迷人。野生菌是这个时节大山里最珍贵的宝贝,一场急雨过后,村民们进山将一朵朵破土而出的小香菌、大红菌等山珍美味带到市场上,换得一笔不小的收入,绿水青山的馈赠,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延续着。
令人可喜的情况正在发生,在景东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口处的徐家坝监测站,一个由浙江大学科研团队支持建设的野生菌人工驯化实验室已经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已成功分离出50多个纯野生菌种,比如这个季节最受普洱人欢迎的大红菌,科研团队正对其人工驯化全力攻关。”实验室工作人员李续京说,在哀牢山中,已经建成了一个60多亩的大红菌原生地保育示范区,通过人工干预“样地”里大红菌生长的小环境,研究环境因素与大红菌产量的相关性。在监测区内开展大红菌人工促繁试验,为大红菌的原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野生小香菌、野生灵芝等人工驯化科技攻关已经取得关键突破,并成功实现了人工驯化、人工栽培、菌种产业化。
在景东县太忠镇王家村,小香菌成功实现人工种植,让贫困群众一下子有了盼头。今年村里合作社已经有30多农户报名种植,其中就有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源自于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增收效应。
去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美玲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建起了一个大棚,种植大约4000个菌棒,全部采收后收入8万多元,把购买菌棒和搭棚的成本付清后,余下的钱她决定用来扩大种植规模。从一个棚增加到两个棚,从简易棚变为钢架棚。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小香菌的市场行情,乐观估计她一年将收入15万元。
野生食用菌产业化的努力,是景东县运用科技力量开发出新的产业扶贫项目的一个缩影。
依托浙江大学设立校长专项基金的机遇,支持景东产业扶贫项目的科技攻关。推进“1 6”首席专家制度,即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担任景东县政府顾问,茶产业发展首席专家汤一副教授、食用菌首席专家陈再鸣副教授、乌骨鸡首席专家尹兆正副教授等充分发挥专家研究专长,定期前往景东县开展相关领域科技攻关,开发经济效益好,且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扶贫项目。
借助外脑,在科技支撑上发力,景东丰富的生态资源宝库为绿色产业开发创造机遇和可能。
示范带动 成果转化助力脱贫
野生灵芝人工种植是景东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股”。
在对野生灵芝驯化基础上,景东县开展生态灵芝栽培示范,探索“野生菌驯化-生态栽培-孢子粉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产业扶贫新模式。
在大街镇者干河畔,连片的稻田里,多了一片种植大棚,进入棚内近千株生态灵芝映入眼帘,让人恍若进入童话世界,眼前的生态灵芝已经开伞,工作人员正在挨个套袋。“灵芝很快就要喷粉了,套袋能有效收集灵芝孢子粉,这是灵芝最有药用价值的地方。”大街镇副镇长杨中林介绍,去年大街镇引进30亩生态灵芝示范种植,示范种植破除了群众对灵芝的神秘感,科学规范的技术标准,让种出来的生态灵芝药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
在锦屏镇景范村白羊田示范种植取得成功后,生态灵芝示范种植基地逐年扩大,花山镇、文井镇、大街镇等村组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多点开花,将进一步带动野生灵芝走出原始森林。目前,全县已建立生态灵芝食用菌示范基地5个,全县野生灵芝种植面积共150余亩。景东绿宝灵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灵芝种植面积1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200多户,产销灵芝等食药用菌产品200多吨,总产值1500余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新希望。在景东,每一个灵芝种植示范基地就是一个扶贫车间,为当地提供务工岗位和相关种植技术,为种植户打下“强心剂”。
在浙江大学科研力量支持下,项目团队经过野外实地考察、取样,已搜集近1200余种大型真菌样本照片,整理、分类和鉴定了700个。未来将有越来越多野生食药菌类走出原始森林,创富前景充满无尽想象。
“一个品种一个品种来培育,每一个品种都是景东特色,都有可能成为扶贫大产业。”浙江大学副教授陈再鸣是景东食用菌首席专家,6年多来他全力推动景东生态产品研发。
科技成果转化,吸引资本力量。聚合浙江大学校友、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景东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形成“技术 资本”市场化扶贫模式。浙江大学校友企业上海遂真投资公司注资1000万元,在景东成立“真芝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景东野生菌生态产品;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景东县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开展合作。
技能培训 素质提升激发动能
“种鸡养殖、脱温鸡苗、商品鸡养殖一定要分开,这样乌骨鸡才能减少疫病的发生,保证养殖成活率的同时,达到降低养殖成本与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安定镇沙拉村景东普红园乌骨鸡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阿红军不定期就要为脱温鸡苗养殖大户开展技术培训。
从种鸡场到养殖户,中间环节鸡苗的脱温技术十分重要。阿红军是浙江大学教授尹兆正在景东收的第一个“徒弟”,作为景东乌骨鸡产业首席专家,尹教授不在景东的时候,农户的具体技术问题可以由这些徒弟们教起来、帮到位,带动一批人。阿红军依托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成功带出来一批掌握鸡苗脱温技术的养殖大户,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乌骨鸡养殖增收。
从养殖技术着手,景东乌骨鸡产业也初步形成了“无量山乌骨鸡种鸡场-科学脱温户-养殖户”的发展产业链,推动了乌骨鸡产业从粗放到精细的全面升级。
依托产业发展,开展技能培训,在产业发展中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实现贫困群众“志智双扶”,产业发展和素质提升实现良性循环。一批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在贫困山区得到转化应用,让脱贫产业更具带动性。
景东茶叶种植面积在普洱市排在前列,但是产量和产值都不尽如人意。在汤一副教授带领下,设立并推广“小微茶叶初制所”,以帮助提升普洱茶的加工品质,深入开展制茶技术普及推广。以普洱天泽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带动合作社茶农中70%以上的贫困户拥有自己的“小微初制所”,对贫困户的茶叶按单价高于市场4元的价格收购,受益农民纯收入增加64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车间”。
“群众素质明显提升,让科技成果转化更好落地,让产业效益最大化。”景东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罗涛介绍,全县积极构筑“两个一”产业扶贫体系,即一项特色扶贫产业、一个技术服务团队。目前,全县166个村每个村配置4个产业指导员组成一个技术服务团队,负责指导各村产业发展,搞好技术培训。2019年,全县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培训44810人次。
同时,浙江大学先后组织专家教授120余人次到景东县开展茶业、蚕桑、乌骨鸡、核桃、林下资源等专题调研,举办产业知识培训,累计培训现代种养技术人员1万余人次。组织景东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到浙江大学培训学习。依托浙江大学团队,构建“专家 技术员 示范户 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保护区发展绿色经济的新途径。
多措并举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景东县是中国首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示范县”,坐拥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71.39%,是地球同纬度带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
建立首个长臂猿野外观测站。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在景福镇岔河村大寨子建立了国内首个长臂猿野外监测站,开始了以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和印支灰叶猴为代表的珍稀物种保护以及栖息地、生态行为学研究。通过15年的保护,在景东境内无量山栖息的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不断增长,达89群近600只,印支灰叶猴达43群2000余只。
摸清特有植物“家底”。2019年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野外调查,并通过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迄今为止,共统计到景东境内的无量山特有植物有59种,隶属33科44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种子植物30科41属56种。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大力宣传倡导绿色生态文明理念,与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加强沟通协作,通过广播电视、网站、微信、抖音、现场宣讲、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同时与驻景东科研机构搭建长期合作平台,适时在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动植物保护科普展示、生态游园会等活动。
以生态扶贫丰富绿色发展实践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景东县交出了一份以绿色为底色书写的答卷,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生态扶贫看景东,看景东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守和践行。历史上,景东就有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文化传统,陈列于县城内文庙的“乡规民约碑”“封山育林碑”都明确记载了“毁林”“纵火焚山”等处罚条款和保护水源、树木等措施。在新时代,这一文化传统融入进“两山”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基本发展思路,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共行和共赢共享。
生态扶贫看景东,看景东为保障绿色发展推行绿色新政的创新实践。2014年,景东县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激励办法》,在全国率先推行绿色经济考评体系,从顶层设计、评价考核、政策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量化到干部考核中,为干部戴上绿色发展的“紧箍咒”。
生态扶贫看景东,看景东结合优势特色鲜明的一项项精准举措。加强以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和以生物多样性为显著特点的生态保护,成为我国首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示范县”。发展生态产业,聚焦“三张牌”之一的“绿色食品牌”,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无论是初具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晚熟芒果”,还是蓬勃发展的“早熟蓝莓”;无论是方兴未艾的林下种植,还是热火朝天的冬农开发,看得见的生态优势正实实在在地转变为能致富的经济优势。实施生态工程,无量山腹地景福镇岔河村的贫困户,以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发展牛羊养殖,护山又富民;锦屏镇磨腊村陡坡地治理,将甜笋种植发展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增绿又增收。推动生态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生态经济效益,浙江大学定点帮扶科技扶贫重要成果之一的人工驯化小香菌种植,一亩山地可立体培育1万根菌棒,实现30多万元的产值,实现了对自然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开发。
生态为本、保护优先,产业富民、绿色发展,依托无量、哀牢“两山”践行“两山”理念,引领景东跨越发展,这是在景东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的坚实基础。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推动生态扶贫向绿色发展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保护和更高质量的发展,这是景东给我们的经验启示。(仲先)(来源:云南日报)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