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农科院副院长梁国儒身形高瘦,肤色黝黑。乍眼望去,教人实难与埋头实验的科研人员关联在一起。可就是这副饱经风霜的模样,正是一干农科人最为动人的人生底色。他们所研究的对象非处田野、即藏深山。作为辽北林业科研团队带头人,常态的野外科考和实验工作尽管不用事事躬亲,但自梁国儒接手铁榛一、二号的选育任务后,就再没了清闲,“忙”成了常态。
3年前,机构改革后确立的榛子研究所,隶属于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前身为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榛子研究中心,为农科院现设的12个科研机构之一,依旧承担着过去林科院所承担的榛子良种选育与推广、丰产栽培、抚育技术研究、有害生物防治、榛果储藏、产品加工利用、新品种引进和项目开发等职能。投身榛子产业科研工作,几乎耗费了梁国儒大半生时间。
早在2005年,轰轰烈烈的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市政府决定把榛子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由此揭开了全市榛子产业规模种植、科学发展的序幕。而此前,全市榛林面积只有10万多亩,且多为野生林,常因白粉病、象甲虫的侵扰而骤然减产。纯天然的生长环境加以粗放原始的生产方式,导致当初的平均亩产只有10多斤,榛果品质更无从把握。
2015年,梁国儒发表在《经济林研究》的一篇论文中谈到,“平榛是榛属植物中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多的品种。铁岭市是我国平榛的重点产区。目前,铁岭平榛品种混乱、良莠不齐。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这些品种多因果实较小、加工品质差、市场价格低,不适合生产发展,急需更新换代。”提高亩产、扩大种植是榛子产业化的起步和基础,也是优种选育科研攻关的终极目的。2008年后,梁国儒就任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榛子研究中心主任,接过依靠科技攻关、提振铁岭榛子产业化发展的旗帜,并将良种选育作为科研攻关的中心任务。
“优良品种是保证平榛产业健康持久发展的首要条件,为了加快榛子产业的快速发展,选育出高品质的优良品种势在必行。”梁国儒回顾,铁岭的林科人员在2003年至2013年,用10年时间在有平榛分布的铁岭县、开原、清河、西丰、昌图等地的16个种源地,开展访问,设置样地,以优良品种评比活动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榛资源普查、优株选择、田间对比试验和区域试验,在试验地对供试品系的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记载,并对每株果序数、每序结果数、单果质量、果壳厚度、空粒率等参数进行摸底调查,从40多个序列品种优中选优。
10年,梁国儒带着他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平榛育苗技术和嫁接技术,培育出铁榛1号、铁榛2号两个优良品种,攻克了榛黄大瘿蚊、榛子象甲、卷叶象甲等3种害虫防治方法,开发出榛子白粉病的防治技术,解决了人工造林、密度调控、倒平茬等管理难题。
到去年年底,铁岭平榛种植总面积达113万亩,良种种植率已达八成以上,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70%以上。榛子经销网点达3000多个,分布全国的连锁店有1000余家,8万多人从事榛子种植和销售,全年销量约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70%,铁岭已经成为全国榛子交易集散地。来年夏末,梁国儒即将迎来闲适的退休生活。在他和他所带领的林科团队身后,一个富民增收、引领全国的榛子产业已蓬勃发展起来。
铁岭日报全媒体记者金汝晖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