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土、装杯、压实,田地里,一排排黄马甲忙不停歇,将土壤装进育苗杯中。
2月19日,位于武汉新洲区潘塘街陈玉村的花卉苗木基地一派火热。
“今天是节后开工第一天,来看看企业、村民们有什么需求。”蹲在田头翻看土壤,全国人大代表、陈玉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喜说。
去年10月,陈玉村引进浙江浙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540亩土地进行花卉苗木培育。
“这里是山地丘陵地区,适合花卉苗木种植,同时也能美化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张文喜说。
此前,张文喜带领村干部前往新洲凤凰镇毛冲村调研苗木基地发展。在毛冲村,他实地了解浙博集团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销售体系,并走访村民、村干部了解企业在当地的就业政策、利润分成等。
去年11月,苗木基地正式开工。
“你们有什么困难,直接联系我,我们来协调,一定全力支持,努力当好‘店小二’。”隔三差五,张文喜就前往公司或田间地头,了解企业及农户需求。
“目前基地工作量大,还需要一些人来务工。”企业要发展,但人员不足,浙博公司苗木基地现场负责人邱亮鹤道出了苦恼。
陈玉村地理位置较偏远,邻近黄冈,距离新洲城区27公里,很多人外出务工。“已经给周围几个村的村支书联系了,让他们发动本村村民来帮忙。”张文喜说。
“田间用水、工业用电、企业用工等大事小事,张书记都亲力亲为,帮我们跑手续、讲政策、解难题。” 邱亮鹤说,张文喜是个做实事的村干部。
去年12月,为解决企业用电用水等基础设施问题,张文喜帮助企业申报了38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
“周边的变电站建好了,电排站、蓄水塘、拦河坝正在建设中,很快所有农田都能用上工业电。”田埂上,张文喜指着不远处的变电站,对邱亮鹤说。
田间地头,90余名穿着黄马甲的村民正在劳作。540亩苗木基地共吸纳周边4个乡村120余人长期就业,其中陈玉村贫困户有26人,还有不少短期工,成熟工人每月能有六七千元。
“一天能帮做2000多个吧?工作这块等熟悉了,工资会更多,坐久了起来活动下膝盖,注意身体。”张文喜蹲下来与农户交流。
“今天开工第一天,早上还录了一段排队上班的抖音视频,喜庆。”57岁的陈玉村村民苏开枝说,每天上午带孙子,下午来务工,有忙有闲还有钱,日子过得舒坦。
临近17时,一大半育苗杯已装满土,再工作一会,他们即将下班。育苗基地里,一个个育苗杯等待浇水、插苗。最快今年8月,第一批苗木将要上市,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还要去浙江学习,力争将基地打造成华中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张文喜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很有信心、也有责任让企业发展得更好,让老百姓享有更多红利,让村里实现更多生产生活的改善。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