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海林
“这几年,有林子兜底,一边儿打点短工一边儿照看老人,日子越过越好。”11月23日,刘长保陪母亲吃完早饭后,便骑电动车上班去了。
刘长保是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村民,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所说的“兜底”,是指山上80亩陆续结塔的红松林,去年“大年”净赚5.7万元,今年“小年”也有3万多元收入。“得亏陈书记给咱蹚了路子。”
石柱子村山多地少,人均一亩地,过去只能“刨”个温饱,像刘长保那样的贫困户不少。受环境所迫,村党支部书记陈希金十多年前就在琢磨山的文章。
“当时,村里种的板栗受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制约,上市晚、价格低,费工费力,忙了一年,一亩板栗也就剩二三百元。”陈希金说,“穷则思变,如何领着大伙脱贫是最大的事。”
听说省林科院正在研究红松嫁接,陈希金带领村干部前去考察,得知嫁接后的红松比当地野生红松提前10年结塔,松子的单位亩产能增加3倍,他们眼前一亮。从专家处拿回30株接穗嫁接实验,当年秋天便有28棵嫁接苗成活。
可要动员大家种红松并不容易,村民谁也不愿冒险。有人说:“我年纪大了,等不到树结塔卖钱。”有人说:“板栗虽然挣钱少,毕竟是个来钱道,种了几十年了,舍不得砍掉。”
为了消除村民的疑虑,陈希金决定带头砍掉自家67亩板栗树。他知道,栽种红松能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且效益长远,如果自己都砍不下去,石柱子村脱贫致富就会遥遥无期。
如今,全村90%的农户都栽种起红松,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值约900万元,全部结塔后正常年景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以上。70岁的村民沙德州对记者说:“这就是咱们的摇钱树。”
站在石柱子村高处眺望,白雪皑皑中,翠绿的红松林随着山峦绵延起伏,孕育着来年的希望。“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发展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业态,端牢生态碗。”陈希金坚定地说。
链接 铁岭的榛子、本溪的中药材、丹东的人参、辽阳的山野菜、开原的苗木……近年来,辽宁林业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产品。一批名牌产业快速崛起,走出一条林地增值、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林业经济发展之路。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省特色经济林达40万公顷以上,林下经济开发达26.7万公顷以上;依托各类保护地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旅游人数6999万人次。全省实现林业年产值883.2亿元。
主办单位:
基于技术构建